人的牙齿一共有28~32颗—牙齿的数量不该是个“常数”吗?还真不是!这4颗“浮动”的牙齿数,就是为“智齿”预留的。
智齿不是门齿也不是犬齿,而是那颗最靠后的臼齿。在人类的基因中,牙齿数量的“出厂设定”是32颗:8颗门齿、4颗犬齿、8颗前臼齿和12颗臼齿。但当人在青春期之前完成换牙后,臼齿却只长出8颗,也就是嘴里总共只有28颗牙。因为那4颗智齿还处于“沉睡状态”,就潜伏在“牙排”最后方,靠近喉咙位置的牙龈中,上下左右各一。
通常,智齿差不多要在人18~25岁时才会苏醒,开始萌发。而这个时候正是人类大脑完全发育好、心智趋于成熟的阶段,所以,人们就俗称它为“智齿”。至于民间流传的“长智齿就相当于长智慧”,八成是属于长辈对子女寄予的美好期望。而“拔掉智齿会影响智力”的说法,则更不靠谱—智齿连接的神经虽离大脑很近,但它只负责控制脸部温度和咀嚼,跟记忆和智力丝毫无关。
我们在吃饭时很少能够用到智齿,而智齿的萌出常常给清洁牙齿带来麻烦。
由于智齿在口腔牙槽骨的最里端,牙刷很难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来完成清洁。长此以往,牙齿周围堆积的食物残渣,往往会引起口腔炎症,如智齿冠周炎等。
在12 岁~18岁期间,最好去医院给牙齿做一个“体检”,看看智齿发育情况,以便及早诊治,那时智齿根部还没有形成,尽早手术创伤小,终生受益。
13~30岁是拔智齿的理想时期。一般来说,在30岁前拔智齿比较合适,40岁后再拔创伤会增大。
很多人都是到了“不得不拔”时才来拔,甚至有的老人80多岁了才来拔智齿,往往又因身体状况不适合而不能拔,那时因智齿引发的问题就很难彻底根除了,有时甚至会影响老人佩戴假牙,生活质量严重受损。
有的智齿已经连累周边牙齿坏掉,到时不得不两三颗牙一起拔掉,那时伤害就更大了。原则上一旦发现智齿发育不良,应尽早拔除,否则将来后患无穷。
13~30岁是拔智齿的理想时期。一般来说,在30岁前拔智齿比较合适,40岁后再拔创伤会增大。
很多人都是到了“不得不拔”时才来拔,甚至有的老人80多岁了才来拔智齿,往往又因身体状况不适合而不能拔,那时因智齿引发的问题就很难彻底根除了,有时甚至会影响老人佩戴假牙,生活质量严重受损。
有的智齿已经连累周边牙齿坏掉,到时不得不两三颗牙一起拔掉,那时伤害就更大了。原则上一旦发现智齿发育不良,应尽早拔除,否则将来后患无穷。